紅網湘潭站12月24日訊(分站記者 馮葉)“哎,今天中午又吃了個零蛋。”12月20日,雨湖區窯灣老街一家飯店的老闆張友良調侃著自己冷清的生意。幾個化療副作用月前,曾經以捕魚為生的張友良和哥哥張友根艱難“上岸”,成了“張老闆”。雖然創業初期困難重重,可他倆很高興:“只要人勤快,乾什麼都能養活一家人。”
  像張家兄弟一樣,湘潭市“上岸”的漁民不在少數。為了糊口,他們開始學技能usb、再創業、培養子女。
  靠室內設計水吃水發展副業
  
  “捕魚肯定不是長久之計,我們不能等死。”張友良說,早在去年,他就聽漁政部門的工作人員說起,今年會有3個月的禁漁期,讓他們提前做準備。“自己會捕魚、會做魚,又住在以吃魚聞名的窯灣地區,”張家兄弟一當鋪合計,“開個吃魚的飯店再合適不過了。”
  說乾就乾!今年4月,湘江禁漁期一到,當別ARMANI的漁民們被迫上岸休息之時,張家兄弟卻比往常更忙了,“我們以前捕魚時,順便在河裡撈廢鐵,現在剛好能用上。”整理廢鐵、親自焊接,再花2.8萬元買來一頂鐵棚,一個飯店就成型了。為了節省成本,他們還開闢了10多塊菜地,養了30幾隻雞,加上自己捕的魚,飯店原材料不愁了。張友良驕傲地說,“從頭到尾沒請人,瓷磚都自己貼。”
  8個月後,飯店開張了,雖然因地處偏僻,生意只能勉強維持生活,但兄弟倆很有信心。“店里的魚都是親自打的,以後靠熟客把口碑帶出去,自然會有客人來。”張友良笑著說,“沒想到,上岸了還是靠這條江養著。”
   徹底轉型外出務工
  
  湘潭縣漁政水產站站長顏令軍介紹,上岸後的漁民想要完全脫漁還很難。像張家兄弟一樣,一邊打漁,一邊發展副業的人占了上岸人數的70%以上。而受限於文化水平低、職業病嚴重和技能不足,約30%的漁民基本選擇外出打工,從事體力勞動。
  “一開始肯定不習慣,可現在讓我去捕魚,反倒更不習慣。”湘潭縣河口鎮的老漁民肖師傅說,家裡世代捕魚,老人們都認為捕魚是唯一的活路,可他卻有不一樣的想法。早在90年代末,他便上了岸。“跟著村裡人學泥工,他們願意教,我也喜歡學。”肖師傅說,做泥工改變了他的命運,雖然同樣是辛苦活,“從睡船變成睡工地,但好在收入增加了。”
  住在雨湖區平政路的龍思林也從漁民成功轉型,成了一名超市銷售員。“捕魚有時拼運氣,不是天天有收穫,年年效益好,”龍思林說,“現在有了固定工作,每天按時上、下班,吃、住都舒服,每個月有固定收入,比以前好多了。”
  漁民後代不再捕魚
  
  “我絕對不讓他們再做漁民。”說到孩子的未來,老漁民張友良態度堅決,“知識改變命運,我要讓他們上大學,去岸上乾什麼都成,就是別到河裡來吹風淋雨。”張友良的2個小孩,大的18歲,小的16歲,雖然祖輩、父輩以漁而生,但他們從未打過一次魚。
  易俗河鎮的唐深山今年53歲了,比起其他漁民,最讓他驕傲的,是他不再為無魚可捕而發愁,因為他開始享兒女福了。“大女兒大學畢業,現在在湘潭縣醫院做護士,其他兩個孩子都在深圳打工,不用我操心,還能貼補家用。”
  據湘潭市漁政管理站副站長李琪介紹,現在漁民的後代多數並不從事捕魚職業,“一是捕魚太累,年輕人吃不了這苦;二是職業選擇多樣化,他們不必拘泥在河裡;三是無魚可捕,他們不得不離開祖輩、父輩們的生活圈,獨自打拼自己的人生。”  (原標題:湘潭漁民上岸:“水上漂”陸上創業艱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71tehqp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